序號 |
所屬單位 |
項目名稱 |
批準文號 |
負責人 |
合同經費(萬元) |
來源單位 |
1 |
文學院 |
莫言與新時期文學創新經驗研究 |
13WYA002 |
張志忠 |
8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2 |
文學院 |
《王官谷集》箋校 |
13WYB019 |
陶禮天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3 |
文學院 |
北京地區清代滿漢合璧小學文獻語言研究 |
13WYB011 |
李紅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4 |
文學院 |
先秦漢語動詞及物性的變價視角 |
13WYC036 |
王麗玲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5 |
文學院 |
當代西方美學“藝術”定義史研究 |
SZ201310028012 |
黃應全 |
15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6 |
文學院 |
北京特色文化資源整合與傳播研究 |
SZ201310028013 |
李艷 |
15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7 |
歷史學院 |
明清皇家壇廟文獻整理及研究 |
13LSA002 |
郗志群 |
8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8 |
歷史學院 |
中國近現代學校歷史教育史研究 |
13LSB007 |
趙亞夫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9 |
歷史學院 |
北京地區新石器至西周考古學編年與文化譜系研究 |
13LSB003 |
袁廣闊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0 |
歷史學院 |
唐五代童蒙教育研究 |
SZ201310028014 |
金瀅坤 |
15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11 |
歷史學院 |
古代希臘與東方文明的交流及互動研究 |
SZ201310028015 |
李永斌 |
15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12 |
政法學院 |
北京舞蹈群落研究 |
13WYB031 |
史紅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3 |
教育學院 |
實踐取向的教師教育改革研究 |
13JDJYD001 |
蔡春 |
20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4 |
教育學院 |
基礎教育的新教師招聘優勢才能識別模型構建 |
13JDJYC006 |
肖晶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5 |
教育學院 |
農民工流動子女社會文化融合的人類學研究——對北京市農民工子女教育活動的田野調查 |
13SHB004 |
樊秀麗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6 |
管理學院 |
北京市政府購買社區養老服務的運作模式與績效評價研究 |
13SHC032 |
李春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7 |
美術學院 |
北京民間繪畫研究 |
13WYB029 |
宋紅雨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8 |
教育技術系 |
“數字一代”學習方式調查及電子教材設計對策研究 |
13JYC020 |
王曉晨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9 |
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|
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思想研究 |
SZ201310028016 |
李松林 |
15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20 |
學前教育學院 |
北京市幼兒園課程改革成效研究 |
13JYB015 |
于開蓮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21 |
學前教育學院 |
基于人口預測的北京市幼教師資需求分析:2015-2025 |
13JYC022/2012SKL020 |
沙莉 |
2 |
北京市社科聯、市社科規劃辦 |
22 |
文學院 |
北京話的歷史與現狀研究 |
12WYA002 |
周建設 |
8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23 |
文學院 |
中國當代美學審美問題研究 |
12ZXB008 |
鄒華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24 |
文學院 |
“文化治理”與北京文化產業園區的“創意軟環境”構建 |
12WYC027 |
徐海龍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25 |
文學院 |
現當代散文中的北京地域文化研究 |
SZ201210028015/11WYB034 |
陳亞麗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26 |
文學院 |
兩周金文異體字研究 |
SZ201210028016/11LSB025 |
陳英杰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27 |
歷史學院 |
中國與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合作共同發展基本經驗研究-以中日關系為中心的考察 |
12KDB030 |
史桂芳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28 |
歷史學院 |
北京前都時代地名遺產的整理與研究 |
12LSB004 |
馬保春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29 |
歷史學院 |
日偽北京新民會若干問題研究 |
12LSC015 |
符靜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30 |
歷史學院 |
英格蘭天主教徒的生存之路(16—18世紀) |
SZ201210028017/11LSB026 |
劉城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31 |
歷史學院 |
全球史的興起及其影響研究 |
SZ201210028018/11LSB027 |
施誠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32 |
政法學院 |
北京市學前教育的立法現狀與制度完善 |
12FXB014 |
李昕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33 |
政法學院 |
首都高校法人化治理的現狀與制度完善 |
SZ201210028019/11JGB147 |
李昕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34 |
教育學院 |
群體性事件中群體情緒的產生與擴散機制及相關因素研究 |
12SHB010 |
方平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35 |
教育學院 |
教學診斷對北京市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作用及實踐策略研究 |
12JYC022 |
岳欣云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36 |
音樂學院 |
音樂如何影響情緒及其對機體穩態改善和調節作用的研究 |
12ZHB020 |
王超慧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37 |
國際文化學院 |
北京文化資源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作用 |
12WYB009 |
劉曉天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38 |
學前教育學院 |
北京市高素質幼兒教師培養模式研究 |
12JYB009 |
王建平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39 |
文學院 |
世界城市視野下的北京青年文化建設研究 |
11WYC028 |
胡疆鋒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40 |
文學院 |
明清易代之際的詩文總集編纂研究:以《明文?!窞橹行?/p> |
SZ201110028011/10BaWY086 |
張敏杰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41 |
歷史學院 |
從“天下”到“世界”——漢唐時期的域外探索及其對世界的認知 |
11LSB013 |
王永平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42 |
歷史學院 |
明北京營建物料采辦研究 |
11LSC021 |
王毓藺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43 |
歷史學院 |
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 |
SZ201110028012/10BaLS055 |
郝春文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44 |
政法學院 |
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當代形態研究 |
11ZXA002 |
陳新夏 |
8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45 |
政法學院 |
地方人大調查權與審判獨立關系研究 |
11FXB015 |
鄭賢君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46 |
政法學院 |
1949年以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確立及演變研究 |
11KDC030 |
韓華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47 |
政法學院 |
城市新移民對北京市社會與經濟影響研究 |
SZ201110028014/10BaJG422 |
蔡鑫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48 |
教育學院 |
社會經濟地位差距對嬰兒腦社會認知功能的影響及潛在機制:北京市農民工流動家庭與普通城市家庭比較 |
11JYB009 |
王爭艷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49 |
教育學院 |
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十年研究 |
SZ201110028015/10BaJY077 |
石鷗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50 |
教育學院 |
北京市超常兒童培養模式研究 |
11JYB008 |
張景斌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51 |
管理學院 |
人口老齡化與北京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 |
2010SKL010/11JGC130 |
劉亞娜 |
3 |
北京市社科聯、市社科規劃辦 |
52 |
管理學院 |
北京市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—基于創業型經濟視角的分析 |
SZ201110028013/10BaJG421 |
蔣景媛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53 |
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 |
北京旅游形象感知偏差測評研究 |
2010SKL009/11JGC129 |
姚長宏 |
3 |
北京市社科聯、市社科規劃辦 |
54 |
高等教育研究所 |
北京市科技進步及其經濟增長貢獻率研究 |
Z111108057911041 |
王天曉 |
13.3636 |
北京市科委 |
55 |
文學院 |
北京話與普通話語音差異的調查研究 |
10BdWY069 |
江海燕 |
4.8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56 |
文學院 |
《四庫全書》所收小說研究 |
SZ201010028009/10BaWY079 |
張慶民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57 |
歷史學院 |
國際關系史史料的整理與研究(一期) |
SZ201010028010/10BaLS054 |
姚百慧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58 |
政法學院 |
高等學校創新功能的法律保障研究 |
10AbFX088 |
龍文懋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59 |
政法學院 |
公民教育: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路徑 |
10AbKD091 |
高峰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60 |
教育學院 |
U-S協作對北京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影響力的研究 |
10BaJY066 |
朱曉宏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61 |
外國語學院 |
俄羅斯詞匯語料庫之動詞語義的參數化研究—兼論漢語詞匯語料庫建立的可行性 |
SZ201010028011/10BaWY078 |
蔡暉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62 |
音樂學院 |
藝術治療對心理危機的干預研究 |
10BeWY074 |
周世斌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63 |
美術學院 |
20世紀北京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保護 |
SZ201010028012/10BaWY077 |
吳明娣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64 |
歷史學院 |
日據時期京、滬的“論史”文人群體 |
09BdLS041 |
符靜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65 |
歷史學院 |
首都新農村社會建設應用對策研究 |
09BfZH127 |
梁景和 |
自籌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66 |
歷史學院 |
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帝國防御研究 |
SZ200910028008/09BaLS036 |
趙軍秀 |
9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67 |
政法學院 |
十六大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研究 |
09AbKD076 |
王樹蔭 |
8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68 |
政法學院 |
首都生態文明與社會建設研究——循環型、節約型社會的實踐模式與理論研究 |
09Aash067 |
張靜波 |
8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69 |
政法學院 |
首都青少年社區服務資源的梳理與整合研究 |
09BaSH074 |
田國秀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70 |
政法學院 |
高校涉臺教育中的臺灣政治問題分析 |
SZ200910028007/09BaKD063 |
崔萍 |
8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71 |
外國語學院 |
大眾文學與媒體——日本的大眾文學與改革開放后的中國 |
SZ200910028009/09BaWY050 |
王成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72 |
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|
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歷史考察 |
09BeKD069 |
李松林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73 |
社科處 |
首都新農村建設視野中的政府生態責任研究 |
09BaZH154 |
鄭文濤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74 |
文學院 |
改革開放時期都市流行文化藝術生產與文藝思潮研究 |
SZ200810028009/08BaWY045 |
包曉光 |
8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75 |
教育科學學院 |
青少年情緒調節策略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|
SZ200810028010/08BZH085 |
方平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76 |
北京創新研究基地 |
基于首都科技創新資源特點的產學研合作典型模式研究 |
08AbZH104 |
李敬德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77 |
北京創新研究基地 |
北京創新研究報告2008 |
|
李敬德 |
4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78 |
文學院 |
樂府詩構成要素研究 |
SZ2007100028009/07BaWY030 |
吳相洲 |
8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79 |
歷史學院 |
北京城區宗教場所及民眾信仰狀況調查與研究 |
07AgSH035 |
王永平、梁占軍 |
3 |
北京市社科聯 |
80 |
歷史學院 |
全球化時代的世界通史體系研究 |
SZ200710028010/07BaLS024 |
劉新成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81 |
政法學院 |
北京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及教育發展趨勢研究 |
07AgKD051 |
楊生平 |
3 |
北京市社科聯 |
82 |
政法學院 |
首都大學生誠信道德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 |
07AGJY047 |
王淑芹 |
3 |
北京市社科聯 |
83 |
政法學院 |
北京市外籍居民權利保護狀況 |
07AgFX038 |
鄭賢君 |
2 |
北京市社科聯 |
84 |
美術學院 |
元明清北京藏傳佛教美術遺存研究 |
SZ200710028011/07BaWY033 |
謝繼勝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85 |
文學院 |
北京審美文化史 |
06BaZX025 |
鄒華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86 |
文學院 |
北京話兒童語言習得規律及語言教育對策研究 |
06BaWY014 |
鄒立志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87 |
文學院 |
<樂府詩集>的民俗學闡釋 |
06BaWY009 |
劉航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88 |
歷史系 |
燕國歷史政治地理研究 |
06BdLS010 |
馬保春 |
4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89 |
歷史系 |
北京建筑文化研究(1272-1949) |
06BaLS007 |
宋衛忠 |
4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90 |
歷史系 |
《四庫全書》與中國傳統文化 |
SZ200610028007/06BJBLS044 |
王永平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91 |
政法學院 |
邏輯語義學研究 |
06BaZX0022 |
夏年喜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92 |
政法學院 |
中國近代"新人"學說的價值研究 |
06BaZX013 |
隋淑芬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93 |
政法學院 |
關于和諧世界的哲學研究 |
06AaZX002 |
程廣云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94 |
政法學院 |
社區矯正的理論與實務_北京市社區矯正模式研究 |
06AaSH004 |
范燕寧 |
8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95 |
政法學院 |
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經驗研究 |
06AaKD005 |
聶月巖 |
8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96 |
政法學院 |
北京市中小學生道德行為發展指標體系研究 |
06BaJY018 |
藍維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97 |
政法學院 |
后現代主義對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影響及對策2 |
06AgZX026 |
楊生平 |
7.8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98 |
教育科學學院 |
大學生自我失調與心理健康 |
06BeJY024 |
廖鳳林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99 |
教育科學學院 |
北京市基礎教育擇校收費政策研究 |
06BaJY014 |
李孔珍 |
4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00 |
教育科學學院 |
青少年"網絡成癮"的心理機制研究 |
SZ200610028006/06BJBJY050 |
雷靂 |
8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101 |
教育科學學院 |
青少年的依戀關系對其互聯網使用的影響 |
06BeJY031 |
雷靂 |
4.9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02 |
音樂學院 |
20世紀中國民族管弦樂創作研究 |
06BWY010 |
楊青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03 |
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 |
中國戲曲藝術表演體系研究 |
06BaWY027 |
歐陽中石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04 |
初等教育學院 |
北京當代藝術群落生存狀態研究 |
06BaWY012 |
孫欣 |
4.8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05 |
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|
首都農民工通過教育培訓實現增收的對策研究 |
06BfJG0132 |
熊晞 |
自籌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06 |
青年教育藝術研究所 |
唐后新樂府辭研究 |
06BeWY021 |
張煜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07 |
北京創新研究基地 |
北京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理論與戰略研究 |
06AbZH001 |
李鵬程 |
8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08 |
北京創新研究基地 |
北京青少年文化接受模式與政府文化領導權導向調研 |
06BcZH0033 |
王筱蕓 |
10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09 |
文學院 |
先秦語言哲學專題研究 |
SZ200510028006/05BJBWY043 |
宋金蘭 |
7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110 |
歷史系 |
京冀晉地區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的考古學考察 |
SZ200510028007/05BJBLS039 |
侯毅 |
9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111 |
教育科學學院 |
提升北京農村教師隊伍質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|
SZ200510028008/05BJBJY048 |
張景斌 |
9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112 |
北京創新研究基地 |
北京民主政治建設創新案例研究 |
05BJDKD053 |
李敬德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13 |
文學院 |
中國詩歌通史(12卷) |
SZ200410028006/04BJBWY037 |
趙敏俐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114 |
政法學院 |
北京市國有企業(股份制企業)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現狀調研 |
04BJBKD040 |
聶月巖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15 |
美術學院 |
北京美術史 |
SZ200410028007/04BJBWY036 |
李福順 |
6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116 |
北京創新研究基地 |
社區體制創新研究 |
04BJDKD047 |
馬仲良 |
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17 |
文學院 |
《樂府詩集》研究 |
SZ200310028005/03BJBWY033 |
吳相洲 |
7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118 |
教育科學學院 |
北京教育服務貿易發展戰略研究 |
SZ200310028007/03BJBJY044 |
劉秀江 |
10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119 |
教育技術系 |
中學數理化智能教學平臺設計與應用及教學模式創新研究 |
SZ200310028006/03BJBJY043 |
丁興富 |
8 |
北京市教委、市社科規劃辦 |
120 |
“兩課”教研部 |
北京市中等收入群體消費狀況與發展趨勢研究 |
02BJBJG085 |
刁永祚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21 |
文學院 |
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選 |
01BJBWY019 |
張燕瑾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22 |
文學院 |
俄羅斯后現代主義文學敘述策略的研究 |
01BJBWY018 |
林精華 |
2.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23 |
歷史系 |
北京戰爭史研究 |
01BJBLS017 |
郗志群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24 |
歷史系 |
魏晉南北朝經濟史 |
01BJBLS018 |
蔣福亞 |
2.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25 |
政法學院 |
可持續發展與人的發展 |
01BJAZX017 |
陳新夏 |
3.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26 |
政法學院 |
儒道思想資源的合理因素與現代轉換研究 |
01BJBZX018 |
白奚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27 |
教育科學學院 |
北京市新課程方案校本化實施的途徑與研究 |
01BJBJY029 |
徐玉珍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28 |
教育科學學院 |
建設豐臺教育發展服務區研究 |
01BJBJY030 |
王長純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29 |
教育科學學院 |
青少年使用互聯網與其心理行為發展的研究 |
01BJBJY031 |
雷靂 |
2.8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30 |
教育科學學院 |
促進北京市普通中學發展的內部環境研究 |
01BJBJY032 |
張景斌 、藍維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31 |
教育科學學院 |
教育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 |
01BJBJY034 |
邢永富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32 |
教育科學學院 |
促新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|
01BJBJY033 |
汪玲 |
2.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33 |
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 |
中國古代書法史論 |
01BJBWY017 |
歐陽中石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34 |
“兩課”教研部 |
港澳回歸后“一國兩制”的理論和實踐 |
01BJBKD021 |
李松林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35 |
“兩課”教研部 |
對知識經濟的歷史觀透視 |
01BJBZW019 |
葉險明 |
2.5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
136 |
學報 |
20世紀中國三大文化思潮—馬克思主義、西化派自由主義與現代新儒學 |
01BJBKD022 |
秦英君 |
3 |
北京市社科規劃辦 |